页面

2020年12月25日 星期五

青岛游记

工作日疏忽,错过了订周六机票的时间,只好找一个近的可以周日当天往返的所在。寻思了半天,只有青岛合适了。出发前,网上得知青岛体检出了两例本土案例,电话航空公司取消航班不果,心里焦虑万分。疫情以后,出入机场、地铁、博物馆都要健康码,这东西控制疫情作用不大,控制人可是厉害,一旦变黄码,那就哪里也去不了了,在家隔离不算,还要不停戳鼻孔验核酸,这可让人厌烦至极。

忐忑不安、全副武装上了一大早去青岛的航班。

2006年的时候,参加过旅行团的日照、青岛三日游。记忆中对青岛的印象就在那几张照片里,其余的都模糊不清。今年受疫情影响,旅行受限制,不少国家推出假装出国游,登机空中飞一圈落地,非常火爆,估计大家都憋坏了。那么,我就去各国曾在中国的殖民地转一圈,假装在欧洲旅行吧。这次游览青岛的重点是三个教堂。在哈尔滨看过了绝美的拜占庭风格的索菲亚教堂,在沈阳有规模恢宏的哥特式南关教堂,青岛会有怎样的惊喜呢?

去青岛之前也研究了一下景区景点以及游玩线路,盘算着找一辆单车,按照设计好的线路转一圈。青岛的机场大巴线路各种困惑,我选择了乘坐305公交,好像它的站点最靠近栈桥。公交车跑了一个多小时,把早起不足的睡眠补了差不多,开始打量青岛街景。突然,天主教堂高耸的尖顶落在眼前一晃,也就不管线路规划了,赶紧下车。

下车过马路,穿过一条窄的巷子,到了一片正在打造的历史文化片区。走进其中一个大院,看了介绍,才知道这是老青岛一处民国建筑 :海泊路的广兴里。书上看过,海泊路曾被称为“鞋业一条街”,南北方各家制鞋店铺云集于此,量脚定做,送货上门,当年青岛的鞋子质量上乘,全国闻名。广兴里最早1901年由粤商修建,后转与浙商周宝山,在1933年重修后改名集庆里。和劈柴院、台东商业市场并称老青岛三大市场。过去的广兴里,集餐饮、商店、电影院茶社说书场等娱乐设施于一体,是当年的黄金闹市区,现在被改造为青岛市工业设计的集聚地。

沈阳也有类似的建筑,是日本人建造的。被称为“圈楼”的商场,是很多沈阳人儿时的记忆。圈楼在城市改造中被爆破拆除了。沈阳当地人说,圈楼是按照钱币外圆内方的样子建造的,是对中国文化一次拙劣的模仿。这次在青岛,终于看到了实物:看来,圈楼还不仅是日本人的模仿,而是当时一个时髦的东西。

广兴里大院内是各种摊铺,餐饮店则聚集在大院外的几条街道。美国总统小布什当选总统后,举办庆功宴的北京饭店,店主就是当年在广兴里附近开餐馆的。1948年,店主去了香港,后又赴美,在华盛顿开了“北京饭店”,老布什总统是店里的坐上常客。

广兴里附近有家卖天津包子,叫“苟不理”,生意很好,《鲁海说青岛·青岛老字号》说“其南边又开了一家津津社,也经营天津包子,津津社在报纸上登广告征下联,其上联是“津津社的包子津津有味”,一直没人能对上下联” ,包子铺因此出了名。

目前,政府正在打造这片区域,街道和老楼房在出新。这片区域和青岛天主教堂连成片,沿着街道朝坡道上方走,数分钟就可以看到建在山坡上教堂:青岛圣弥厄尔教堂。

青岛圣弥厄尔教堂也许不是最壮观或者最美丽的教堂,但是,这个教堂的历史地位独一无二,这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1942年1月10日,田耕莘奉调来到这里任青岛代牧区主教。田耕莘是山东省阳谷县人,他是唯一跑到罗马接受罗马教皇亲自祝圣的主教,1945年12月升任枢机大主教,成为远东第一位枢机大主教。1949年,主教赴美芝加哥避难,晚年定居台湾嘉义。
教堂是19世纪30年代,由德国人设计建造的,很长时间里,都是青岛的最高建筑。教堂在文革时遭到严重破坏,教堂内原有亚洲最大的管风琴,有2400多个音调,相当于一支乐队,也被毁。在谷歌地图上,可以看到青岛天主教堂俯瞰图,是个十字架,非常壮观。四周的街道以天主教堂的广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散开,街道里有很多历史遗存的老房子,都值得走一走看一看,街头随处可见拍摄婚纱摄影的人。
我特别推荐广场一角的「青岛书房」:安娜别墅。这所房子由德国商人罗伯特·卡普勒于1901年建成,几经易手,至今已经116年,青岛文史专家李明考证说,建造别墅的罗伯特父子是青岛第一代机械化生产的建筑砖瓦商。别墅的名称则来源于他们家族故事,别墅建成后,老罗伯特回到了慕尼黑,而他的儿子汉斯,继续留在青岛管理砖瓦工厂,直到1914年,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人战败。
1949年后,和上海的很多小样楼的命运一样,这栋别墅沦为大杂院,最多时里面住过17户人。现在改建为书房。
向大家推荐的另一个打卡点,也有一个书房,也在一栋百年老房子里,是过去的胶州德意志帝国邮局。这是一栋建于1901年的哥特式塔楼,是青岛唯一对外开放的双塔式建筑。

这栋大楼至今仍是邮电大楼,一楼邮件寄存窗口仍在使用,楼上是邮局的办公楼,一楼和部分楼层被开辟为邮电博物馆,对外开放。书店位于建筑顶层的塔楼里。

当年,德国治理青岛的时候,除了帝国高等法院,还有这个胶州帝国邮政局不受总督府的直接管辖。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接管了胶澳和胶济沿线德国邮电通信机构。五四运动后,1922年中国正式收回青岛主权,接管了邮局。到1938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再次侵占青岛。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又恢复原有邮政、电报、电话管理体制。小小邮局主权的变更,浓缩了一个时代。

青岛最值得一看的建筑是教堂和总督府。青岛著名的教堂有三处,其中最梦幻的教堂叫做「青岛基督教堂」,教堂始建于1908年,由德国胶澳总督府出资,德国古堡式建筑,是德国青年派风格Jugendstil建筑的代表。
在欧洲新艺术运动期间,德国人捣鼓出了自己的民族风,叫做「青年风格」,成为当时德国的设计主流风格。德国人评论青岛建筑,说青岛保留下来的德国殖民地时期建筑物体现了一种原汁原味特征.......甚至可能较在德国本土“更有德国味” 【1】
这所教堂因为是总督筹建,建成后作为旅居青岛德国人举行联合礼拜的会堂,俗称“德国礼拜堂”。1949年,教堂被没收,分给来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使用。文革后,这所教堂是中国第一批恢复礼拜的教堂,这里也是中国第一个收门票的教堂,最早门票6元,现在门票涨到了10元。

和德国总督府相关的建筑有两处。一处是德国总督府旧址,是过去总督办公的地方,日本人用来作为驻青岛守备军司令部,现在是青岛市人大办公的场所,不能参观。在这个总督府广场右侧,是胶澳帝国法院旧址,现在是青岛南区检察院所在地。周边还有英国领事馆和德国领事馆旧址。青岛有法国、芬兰、丹麦、挪威、瑞士、瑞典、比利时、奥地利等14个国家的领事馆,最早1906年,美国首先入驻青岛。英国紧随其后,1908年,俄国人也在青岛设立了领事机构,日本直到1922年才进入青岛。德国人丢了青岛后,1926年在青岛开设了领事馆,这也是是二战时期,青岛惟一的外国领事馆。1949年后,各国领事馆陆续关了。青岛的热闹和繁华不输上海。
另一个总督府又叫总督楼,是青岛总督居住的地方,在信号山公园门口,是青岛最漂亮的威廉古堡建筑。
总督府修建于1905年,由德国的维尔纳·拉查洛维茨设计,古堡精美别致,外观线条流畅,色彩斑斓,外观粗旷中见精美,内部极尽奢华。建筑预算45万马克,结算时全部费用高达100万马克。不得不挪用了海军军费,胶澳总督特鲁伯住进去不久,挪用军费事发,不得不回国接受质询去了。造价这么高的原因,据说是因为中国工人的马虎。德国监工拿着刀片检查木地板、木墙群的铺设,刀能插进去,就拆了重搞。现在,这座建筑保存的相当完好,地板、墙壁、瓷砖都完好无损。经历百年没有脱落的现象。

引领德国「青年风格」的杂志《青年》目的是“展示德国工艺艺术”,这座总督楼完美展示了德国人如何把工艺制作当作一门「艺术」。楼梯所有的地毯都有压棍固定,楼梯的扶手正好用手一握。房间内这样的设计,比比皆是,儿童房移门的上置轨道,枪橱特殊的开门方式以防止儿童接触,可调节高度的台灯等等

古堡巴洛克风格的花房墙壁贴的德国进口瓷砖,由百余块小瓷砖贴就成近三米宽的墙面上,拼出数支高达一米五的矢车菊花做装饰。最近几年中国人试图仿制都未成功,仿制的瓷砖色彩不够艳丽、花纹不够流畅,接缝宽且矢车菊的1.5米的花茎也无法对齐。这个花房值得一提的还有其钢架玻璃穹顶,代表了20世纪初世界最高工艺水准。钢架还暗藏可以手动操作的换气设备,至今仍能正常使用。德国人在青岛修的下水道在网络受到热捧,目前仍然发挥着作用,但是没有旅游项目参观下水道,只能从总督府的建设中管中窥豹德国的精工制作了。额外说一句,2000年南京城市动迁,我家门口修建了一个水泥的下水道,2018年左右我检修房屋,门口的这条下水道已经几乎全部坍塌。

总督府里还完整保存了一架象牙琴键的博兰斯勒古钢琴。是德皇威廉二世赠送给第三任胶澳总督特鲁伯的,这架钢琴诞生于1876年,距今已经有141年历史。钢琴各构件都完好无损。这一品牌钢琴是很多国家皇室专用乐器,德国的威廉皇帝、英国的维多利亚皇后、俄国沙皇等都是它的拥趸,二战期间,博兰斯勒钢琴厂在战火中被炸毁,再没生产过相同型号的钢琴。

整个总督府能完好保存,得益于多位名人入住,最重要的是毛泽东曾和江青在此居住月余,江青对这架钢琴爱不释手,天天要弹,甚至想搬回北京。文革开始,这位“无产阶级文化的伟大旗手”就赶紧放话关心这架钢琴。

总督府出来,旁边就是信号山公园,登山,可以俯瞰青岛,胶州湾也尽收眼底,远东舰队司令迪特里希一眼看出了它的军事价值,在山上建了信号台,这里成为他占领青岛的指挥中心。

1897年,驻防青岛的大清总督章高元走了,德军远东舰队司令迪特里希来了,一座现代意义的城市由此开始。

1898年11月14日,德庆祝占领青岛一周年,把将这座山命名为迪特里希山。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英日同盟,日本对德国宣战,通牒中加入了德国皇帝当年干涉“还辽”时说过的原话。日本占领青岛后,用驻青岛守备军司令官神尾光臣的名字,把信号山改为神尾山。

日本和德国的恩怨始于“三国干涉还辽”,大清帝国肢解也始于“三国干涉还辽”。【2】《马关条约》将辽东本岛割让给日本,打乱了权力平衡,实际产生了一套新的国际体系。

而瓜分大清的割地狂潮正是始于青岛。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德国人成立了远东舰队。在帮清政府要回了辽东半岛后,德国人索要酬劳,要一处港口做海军基地。德国跟大清讲道理:各国列强在东亚都有基地,英国有香港港口、法国有越南的东京湾,俄国在海参崴,德国驻中国大使说:“我们的舰队不能永远在这里像无家可归的孤儿一样航行。” 大清帝国当然一口回绝了。

几年后,德国人的机会来了。1897年11月1日,山东大刀会杀害了两名在山东曹州巨野县张家庄活动的斯泰尔教会的德国传教士,发生了“巨野教案”。以此为由,11月14号德国舰队占领了胶州湾。随后武力威胁清政府签署了《胶澳租界条约》租青岛99年。因为担心过了百年,就成了事实占领,领土要归别人了。德国就让一步,签99年。中国非但找不到同盟国制止德国的要求,此例一开,出来了好几个99年,法国租广州湾99年,英国租九龙岛99年,英国人称之为“利益均沾”。

德国强租青岛,俄国人也要“同等待遇”,租到了心仪已久的辽东半岛,英国人租了威海卫,日本人得到保证,台湾对面的福建不会租给其他国家。

奥匈帝国这一时期的政治目标,是要参与所有具有世界意义的事件,甲午战争重燃了德国对中国的兴趣。德国人雄心勃勃地想在东亚建立一个模范殖民地。德国人要在这里建设一个海军基地、一个商业城市、一个港口设施,一条港口到腹地的铁路,以满足舰队休整、维修、集结、后勤保障,接纳伤员,同时提供给商船一个可靠的避难所。【3】

德国人规划了青岛的市政建设,安装了自来水,并建设了欧洲先进的雨污分流的下水道。帝国邮政局建成了电信网络。青岛建造了配备亚洲最大船坞的皇家造船厂,拥有了远东地区唯一的浮动船坞,船厂聘用了1500名中国工人,为此还修建了职业学校,青岛船厂,这是青岛较早的四所职业学校之一。德国占领青岛的第二年,青岛港成为自由港,到1910年,青岛港经济实力在德国所有港口中排名第4.

德国总督特鲁泊致力于在胶州地区建设基础学校网络,这个网络包括一个为外地学生提供住宿部的总督学校,和一个总督女子学校,还有总计181名学生的7个农村学校。德国在青岛的教育政策规定:考试委员会必须有中国人组成,宗教课程不是必修课,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学校的结业考试才被认可。当时的青岛德国保护区,还有246所中国人开办的学校,以及十几所教会学校,中国文化教育在青岛获得了自主性。1908年,德国还建成了德华大学,为中国青年提供高等教育。由此形成了初等学校教育、职业学校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这些学校还聘请中国老师教授中国古文,试图将两国教育结合,【4】

这些举动得到了中国政府完全的欢迎,德华大学甚至得到了清政府财政支持。德国租界地的学校学生人数爆发式增长。孙中山1912年曾经访问胶州,在德华大学发表演讲,建议把德国作为中国民族现代化榜样。【4】

德国在青岛设立法庭,委任法官处理德国人的案件,还设立了两个特别法庭处理中国人之间的案件,民事案件参照中国风俗判决,中国刑事法适用所有的案件,理由是尊重中国文化,量刑采用最轻的德国判罚。【5】中国人对最近德国区长所做的法院判决议论纷纷,如果他判的很好,人们就赞扬他;如果判得不对,人们就编顺口溜嘲笑他。【6】青岛目前保存在一座当时用来关押非中国籍犯人的监狱,在德国本土也很难看到这样的古堡式监狱了。

在德国占领和殖民时期,没有发生过军事抵抗,并且居民逐渐信任德国管理局,这在中国其他地区是没有的。德国统治青岛期间,青岛中国人口扩大了三倍,远超当时中国人口增长平均水平。辛亥革命后,晚清官员到德租界定居,也促进了青岛的经济繁荣。

青岛还是深受日本、美国、英国人欢迎的度假场所,骑中国矮种马和徒步深受德国人的喜爱,崂山便道也是德国人修建的。

德国在青岛留下的遗产,最出名的是下水道。1928年,胶澳商埠局编写的《胶澳志》就大力称赞过德国人的下水道工程,说“规模宏大,用意至为周到”。日本人占领青岛后,德国人的下水道建设也让日本人打开眼界,日本人收集德国法规,全部翻译成日文,详加研究,充实完善,提供给自己国内城市使用。
1902年,英日同盟签订。这还直接影响了一次世界大战两大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形成,所以这场战争被称为「第零次世界大战」。青岛也深受这一条约的影响。

条约的签订让法国紧张了一阵子,导致法国向英国靠拢,和英国在1904年签约结盟化解了殖民地纠纷。德国则从1901年开始系统的削减在远东驻扎的海军,而且,外交部误读了英日同盟,这个条约成为德国人抽调走所有舰队计划的基础【1】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借口英日同盟,向英国的敌人德国宣战。8月15日,日本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让出胶州湾,德国没有书面回应。23日,日本对德宣战,在英国士兵帮助下在山东登陆,以超过德军10倍兵力,包围青岛。三个月后,德国士兵耗尽弹药投降。日本占领了青岛。这就很容易理解,日本战后要求接手德国青岛殖民地逻辑。这一要求导致发生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极其深远的五四运动。另外,一战中,中国也是参战国中的战胜国。中国最初保持中立,美国参战后,中国紧随其后对德宣战。一战中,中国是没有打战的参战国,做的工作主要就是宣战,外带派了劳工去欧洲干活;日本也没深度卷入,主要打了青岛,占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几个小岛。战争期间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反而在战后陷入动荡。

1921年底,国联召开华盛顿会议,英、日、美法四国同盟替代了英日联盟,美国不动声色变相废除了英日联盟。新的条约要求集体解决东亚问题,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逐渐上升。最后,其余国家加入签了《九国公约》,公约重申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呼吁所有国家尊重中国主权、独立、领土和行政完整。美国这一政策一直延续到二战前夕。

战后国联的华盛顿会议的主题,就是各国不能继续扩张。对当时的日本来说,通过这个会议日本跻身世界主要强国之列,之前日本在《马关条约》和《朴茨茅斯条约》中获得的权利以多国条约的形式得到了肯定。所以,日本决定从山东撤军。1922年2月4日,中日双方签定《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又经过5个月的谈判,12月签订了《山东悬案细目协定》和《山东悬案铁路细目协定》,以6100万日圆赎回青岛及胶济铁路主权。

同一时间,日本还决定从西伯利亚撤兵。1918年作为协约国的沙俄发生十月革命,退出一战,英法美邀请日本一起出兵西伯利亚,以保护协约国的兵器仓库为由,干涉苏联革命。到1920年,苏俄取得了国内战争的彻底胜利,各位列强决定撤兵,唯有日本赖着不走。

整个20世纪早期,日本忙于南太平洋托管地的管理,在朝鲜和台湾建设殖民地,为满洲制订了远大的发展计划,1928年济南惨案的发生,为日本“认真而努力的国际合作”的十年外交画上了一个不祥的结束。

1928年,蒋介石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势如破竹,一路北上,中国统一在望。这被日本视为对其在满洲利益的潜在威胁。日本在中国的侨民已经超过其他国家在华侨民人数的总和,日本经济已经不开中国,而中国民族主义情绪在持续高升。这一切都让日本不安。当蒋介石的军队进入山东地界,日本从大连调动2000人,占领青岛、济南一线,蒋介石的军队撤离避免了冲突。1928年,当北伐军队再次进入山东,日本又从本土调集5000军队,在济南和蒋介石军队发生了流血冲突,造成“五卅惨案”。接下来的1929年,随着美国股市崩盘,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日本国内政治经济也遭遇一连串的动荡和不安。日本和中国,亚洲以及全世界都将陷入生灵涂炭的战火之中。
青岛疫情后记: 过完国庆,青岛疫情又升高,12号一大早,居委会工作人员登门拜访,记录了一大堆资料后,要求27号自青岛回宁人员要接受免费的核酸检测。我正好卡在线上。下午派出所段警也登门,一再告知,不要出门。
第二天,按照政府要求,骑着共享单车,去做了核算检查。第三天中午,居委会开开心心地通知我,核算检测结果正常,可以出门了。

本来预定了去新疆的旅行,出发前,新疆防控又升级,喀什对14天内来自青岛的一律不准进入,27号来自青岛的,抓住一律隔离。这地方颟顸的不成样子,和我约好自驾的朋友进入新疆,在第6个检测站被拦在,一句抱怨,被警察抓进隔离宾馆隔离,强制自费做了检测,抱怨的那位被当地标了一个疑似黄码,然后一群人被遣返了。

于是,我也退了机票,取消了行程。

Tips:  青岛游览线路推荐

徒步参观线路:广兴里---青岛天主教堂----青岛书房----胶澳总督府----青岛基督教堂-----总督府----信号山-----青岛圣保罗教堂 -----监狱博物馆----天后宫-----邮电博物馆-----栈桥日落

(机场大巴需要1.5小时到机场,305公交也是,终点站都在青岛火车站,青岛修路拥堵厉害,需要提前至少3.5小时出发到机场。)


参考资料:

【1】克里斯托夫·林德 |家乡的田园风光和殖民统治的要求在青岛的建筑艺术

【2】卜正民|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

【3】米歇尔·萨雷夫斯基 |普鲁士和皇家海军在东亚水域:在东亚的军事利益

【4】克劳斯·米尔翰 | 青岛--德国文化在中国的一个中心?

【5】伯恩特·列奥波德 | 在德国法律下生活的中国人

【6】威廉·马查特 | 在保护区的日常生活:平民和军人。中国人和德国人

【7】费正清 |剑桥中国史: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徐中约:晚清对外关系

【8】詹姆斯·L.麦克莱恩  |日本史(1600-2000)

2020年12月9日 星期三

哈尔滨游记:中东铁路和日俄战争

去哈尔滨旅游,是被圣索菲亚教堂所吸引。听说教堂门前可以喂鸽子,决定打飞的去喂个鸽子就回家。

圣索菲亚教堂原来是俄军的随军教堂,后被捐赠给了哈尔滨的侨民。圣索菲亚教堂在1923年时第三次重建,由建筑设计师科亚西科夫设计,全部用红砖砌成,共用红砖200万块,耗资18.4万大洋,是目前哈尔滨现存最大的教堂。以索菲亚命名的教堂基本上都是有大型圆穹顶的拜占庭风格的建筑。文革中,教堂的顶部十字架文革中被拉倒了,内部也遭到破坏,被作为哈尔滨第一百货公司的仓库使用。教堂正门顶部的钟楼很特别,有七座不同音调的在俄罗斯铸造的铜钟,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敲打出抑扬顿挫的悦耳钟声,也遗失了。教堂完全被周边兴建的各式建筑所包围遮挡,97年的时候,政府爆破拆除了周边建筑,圣索菲亚教堂一夜之间露出芳姿。

2020年下半年的时候,圣索菲亚教堂由于疫情,没有开放,广场上也不见鸽子。但是,周六、周日晚上6:30-7:30 可以进教堂参加一个小时的音乐会,音乐会免费,需要提前一天在网上通过美团网、大众点评网,搜索“圣索菲亚教堂”音乐会入场券预约。这是由哈尔滨文化旅游集团打造的“金色索菲亚律动哈尔滨”之《中外声乐作品》音乐会。

大包小包拎了一堆红肠、卢布肠、索菲亚火腿、大列巴、俄罗斯糖果和巧克力,前脚到家,老爸后脚就进门了。老爸一辈子跟汽车零件打交道,年轻时经常去哈飞出差,东北三省都跑遍了,这次听说我去哈尔滨玩,我一回家就来看我了。

老爸翻看着我带回家的伴手礼,说:“哈尔滨是老毛子的地方。”

东北是清王朝的发祥地,金朝第一座都城就坐落在哈尔滨阿城,清朝肇祖新觉罗·孟特穆出生在哈尔滨依兰,但是,满清龙兴之地其实在吉林。哈尔滨开埠,还是源于沙俄修建中东铁路。
17世纪,盘踞东北的满族逐渐崛起,取代大明王朝定都北京,居住在故地的满族人也逐渐南迁进入内地,这一时期,俄罗斯则开始东进,开拓西伯利亚,并最终到达了太平洋沿岸。就在大清王朝迁都北京的同一时间,西伯利亚总督哈巴罗夫开始南下至黑龙江沿岸。雅克萨之战后,中国和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也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签下了历史上第一份国际条约,条约划分了中俄东部边界,阻挡了俄罗斯人南进的步伐。

200年后,俄国人再次南下。

1894年,争夺朝鲜控制权的中日甲午战争,大清完败,震惊了西方世界。第二年日清签订的《马关条约》清廷被迫承认朝鲜是独立国家,赔款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等地给日本。在条约签订后数日,俄国领衔法德两国,施压要求日本把辽东本岛归还给了中国;数月后,俄国又介入朝鲜事务;1896年,自称 “破屋裱糊匠”的李鸿章远赴俄罗斯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登基典礼,和俄罗斯秘密谈判,签署了“共同防御”日本的《中俄密约》,至此,俄罗斯取得了梦寐以求的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权利。

在中国东北修建的“中东铁路”,是西伯利亚铁路的一部分。西伯利亚铁路是世界上最长的铁路线,从莫斯科出发,穿过乌拉尔山,经过辽阔的松树林、飞驰在风雪茫茫的西伯利亚平原,绕过美丽的贝加尔湖,抵达太平洋沿岸的不冻港海参崴。俄罗斯从1891年在海参崴由皇储尼古拉亲自奠基动工,经过13年的努力,动用超过14.6亿卢布,到1916年全线通车,跨越8个时区,总长9288公里。

日本历史学家宫崎市定写的《亚洲史概说》认为,西伯利亚交通线使中国和欧洲东部直接相连,这条交通线不受伊斯兰国家的阻扰,西伯利亚交通线的兴盛,使拥有数千年历史的、经由西亚的所谓“丝绸之路”变得无用了。

随着1897年中东铁路紧罗密布的开始勘探,俄国人又取得了从哈尔滨修建中东铁路支线直达旅顺港海军基地的特权,这让日本坐立不安。从外交和军事上,日本开始为战争做准备。

对日本来说,当年“三国干涉还辽”,是屈辱而痛苦的记忆,日本报纸直接使用了中文“卧薪尝胆”这个词。从那以后,日本对于没有得到“列强一致同意”的国际行动小心谨慎。庚子之乱给日本提供了一个机会,赢得各列强的信任,并能与之平起平坐。老佛爷对万国宣战后,各国都无法立刻向中国增派兵力,英国正在打布尔战争,美国忙着对付菲律宾,德国太远,虽然派了最多的军队,其中2000才到北京,战斗已经结束了。能迅速集结兵力的只有沙俄和日本。尽管英国对日本不信任,最后迫不得已还是向日本请求出兵。攻占北京的八国联军中,日军占了将近一半数量。因此,日本受邀参加善后庚子之乱的和平会议,这是日本第一次作为有充分资格的成员参加这类国际会议。【1】《辛丑条约》还使日本获得了在津京地区驻兵的权利,这些驻军后来在1937年发动了卢沟桥事变。

庚子之乱的第二年,英国和日本签订了英日联盟。这条约给了日本一颗定心丸,避免日本重蹈被俄法联手群殴局面。条约规定,“英日两国各自同第三国发生战争时,另一方保持中立”,这条英国避免了直接卷入日本和俄国之间的战争的可能,另一条,“但如果有其他国家势力加入与“第三国”的战争时,则两国共同参战” 则是为避免法国人参战量身定做的。

英日联盟的签订,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欧洲局势。俄国人侵占满洲,打破了欧洲“不稳定均势”【2】英国保持独立,心情复杂地看着法俄盟友和德国及其盟国之间的对抗。德国支持俄国到亚洲发展,减轻其在欧洲的压力;对此,在远东有巨大利益,占中国外贸额将近一半的英国则感到了巨大威胁,英国再三试图同德国结盟阻止俄国人,但是德国不愿得罪俄国,把满洲排除在英德联盟之外。美国秉持传统不介入同盟政策,这时,英国的同盟国只有日本可选了。

和俄国势力介入朝鲜,让日本人跳脚一样,俄国还把触角伸入西藏,在俄国秘密政治使者运作下,达赖喇嘛派遣了大规模的“西藏使团”出访俄国,英国坐不住了,就此問題向俄國提出质询,并声明:“若發生任何可能改变或扰乱西藏現狀的活动,都将是英國政府所不能允許的。”【3】。英国更要阻止日本和俄国达成的任何严重危害英国利益的联盟,需要尽快签订英日同盟。英日谈判签约的时候,日本著名的政界元老伊藤博文,也在同俄国人接触,希望通过“满韩交换”签订日俄同盟。他怀疑英国抛弃“光荣的孤立”政策和日本结盟,是想把日本变成对俄作战的先锋。而日本国内的政治也是复杂,伊藤博文和军方在角力,伊藤要阻止军方支配国家事务,而军方也不想让伊藤重新秉政。日本内阁和英国一样希望加速结盟阻击伊藤博文和俄国人的谈判。

正如,幕府末年学者桥本景岳所预言的,日本需要结盟,一旦英日同盟,必然会爆发俄日战争。随着俄国人取得中东铁路的路权,战争迫在眉睫:1896年,日本把军事预算费用从2400万提高到了7300万日元,第二年,中东铁路开始勘探,日本军事预算更是达到了11000万日元。到1904年,沙俄西伯利亚铁路还剩最后两段就贯通,日本在1月底的内阁会议,“认为只要俄国保持在满洲的影响,日本依然容易受到侵犯;战争无论胜负,都会扩大日本的声望,并使日本跻身强国之列” 。2月8号,日本偷袭旅顺俄国军队,俄日战争爆发。

战争爆发后俄罗斯加紧施工贝加尔环湖段铁路,7月,强行开通了西伯利亚铁路。到1905年,陆地上日本攻占旅顺,56000多名日本丧生,两个月后奉天之战,32万俄和25万日军激战,日军伤亡四分之一。在海上,日本人则全歼了出击的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俄国人正是通过西伯利亚铁路源源不断地把师团投入战斗,在兵力上压倒日本人,不至于彻底惨败。尽管俄国战败,丢掉了中东铁路长春到大连段,俄国人坚持修完了剩余的西伯利亚铁路。40年后,西伯利亚铁路在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对日作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898年6月9日,中东铁路工程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携带家眷,乘“布拉戈维申斯克”号轮船沿松花江抵达哈尔滨,这一天被称为修建中东铁路的纪念日也是哈尔滨的“诞生日”。此后20年间,外籍侨民多达20多万,远超过中国居民人数。
俄罗斯建筑师仿照莫斯科的城市规划,绘制了哈尔滨蓝图,和中国传统城市“井”字型格局不一样,哈尔滨以尼古拉教堂为中心,街道向四面放射状延伸。俄国人修筑江堤,改造城市排水,兴建教堂、学校和商店,大批的俄罗斯建筑师来到哈尔滨,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流派,这里都可以看到,现在的哈尔滨的中央大街被称为建筑博物馆。

折中主义建筑 eclecticism architecture                      哈尔滨最大的巴洛克风格建筑,日本人的松浦洋行




(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秋林道里斯分行)                                                                                                                                                                                                                            新运动主义风格,马迭尔宾馆


位于俄罗斯人规划的哈尔滨市中心的圣·尼古拉教堂,也是俄罗斯人在哈尔滨修建的第一座建筑。1897年,沙皇尼古拉二世在圣彼得堡宣布为哈尔滨东正教堂举行设计竞赛,最终俄国著名建筑师鲍达雷夫斯基的设计获得首肯,并由著名工程师雷特维夫主持修建。著名画家古尔希奇文克则完成了圣母像及教堂内部壁画。教堂内部的圣物、圣像及大钟都是从莫斯科运来的。俄国人对经营哈尔滨的用心,可见一斑。很可惜,这座教堂在文革期间被红卫兵拆毁。

最显示一个政府城市建设的用心是基础设施了。1924年的时候,俄国工程师特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在中国大街铺上了花岗岩雕凿状如俄罗斯面包的方石,传说当时一块方石的价格就值一块银元。这石头路再走200年也是没有问题。经常看政府自吹自擂说,经过整治如何焕然一新,如何好看,树上叮叮挂挂的廉价彩灯,还有完全不走心的油漆,和这坚硬的面包石一比,就不知道被甩到哪里去了。

现在的中央大街,充斥着拙劣的模仿,很多老建筑只剩外壳,还有的干脆被翻建成了高楼,很难再拍到老图片中精致的街景和天际轮廓线。整条街都在出售低档商品,橱窗里堆着哈尔滨红肠,到处都是秋林道里斯,随意做落地玻璃窗破坏了建筑的韵律,更不要说又大又丑,怎么都躲不掉的巨型招牌。

只有走进老房子里,才能感受到哈尔滨曾经的优雅。中央大街保存最好的建筑和最完美体现老哈尔滨风情的房子就要数马迭尔餐厅。

中央大街上有三家出名的老字号俄罗斯餐厅,分别是门对门的马迭尔餐厅和华梅餐厅,以及不远处的塔道斯西餐厅。我选择华梅餐厅一试。

嫩煎大马哈鱼、罐焖羊肉、酸黄瓜以及红菜汤,很快被端了出来,点单时,服务员漏了面包片,我估摸着吃不完,也就算了。我只在北京莫斯科餐厅吃过俄罗斯菜,两者相比,花梅餐厅的俄罗斯菜,中规中矩,不过,127块钱的价格很亲民,分量足,吃到撑,摆盘是70年代国营商店风,餐垫是一张介绍华梅餐品的一张纸。

餐纸上介绍说,一楼为现代派欧洲园林式酒吧风格;二楼为前苏联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风格;三楼为俄罗斯现代派风格,我怎么看这一楼都是香港70年代茶餐厅装修风格,和这盘子以及餐垫倒是很相配。服务员没有上餐巾纸,后面一桌的顾客颇有微词,我说,老国营饭店就这样了吧。这句话把服务员说得笑了起来,随后给我们这一排桌子都上了餐巾纸。服务员还是很热情周到的,就是浓浓的国营商店风,感觉时光穿越了。哈尔滨人是极力推荐这家餐厅,估计是餐厅被改造的很本地化的门面,以及内部的仿欧式装修,符合东北人的胃口,甩开胳膊吃,没顾虑。

华梅的面包也很火,大列巴很快就会卖完。周日早上一早就有人排队,也说不清是本地人排队呢,还是外地人看着队伍长凑热闹。早上十点半开始售卖大列巴,开卖的时候,队伍已经望不到头了。我只能去买不用排队的果铺面包,一共三种规格,一盒、一块和小块。我买了两种,尝了一下,发现其实口味一样,大小不同而已。口味实在是一般,面包松软奶味足略甜,比北海道切片面包口感差远了。但是,在那个年代,应该是非常美味的食品吧。这次只有一次机会吃正餐,餐厅要中午11点开门。我是下午一点的飞机,完全没时间吃。好在,两外两家餐厅为我拍照提供了便利。
华梅餐厅以面包大列巴文明,马迭尔餐厅以冰棒著称。如论多冷,手持一根马迭尔冰棍也是哈尔滨一景。
马迭尔宾馆始建于1906年,“集餐饮、娱乐、住宿于一体,正如《哈尔滨指南》1931年俄文版广告中所述"马迭尔旅馆拥有最豪华的舞厅及餐厅,最现代、最舒适的客房"。” 1946年开始就是中共招待场所,很多名人,包括宋庆龄、斯诺、梅兰芳、茅盾、郭沫若等都入住过这家酒店,所以大抵上保持了原貌。一楼是咖啡厅兼博物馆,二楼是早上自助餐厅。从吧台绕过去,后面是马迭尔西餐厅。
马迭尔宾馆老板犹太人约瑟·开斯普,是一名士兵,退役后,约瑟·开斯普留在哈尔滨,修理钟表,经营珠宝,逐渐成为远东最大的珠宝商,开设了这家哈尔滨最豪华的宾馆。约瑟·开斯普是当时的哈尔滨首富,马迭尔的财富引起了日本人的觊觎,日本人指使策划的绑架其子并撕票的案件,是当地震惊世界的四大绑架案。儿子死后,开普斯黯然离开哈尔滨,第二年病死的巴黎。
那段岁月刀光剑影,也香衣魅影,醉生梦死。马迭尔宾馆一楼有巨大的舞池,还有一个200平方的剧场,还邀请俄罗斯著名的芭蕾舞演员进行表演,还经常举办选美活动。当年哈尔滨的生活非常时髦,号称“东方小巴黎”,1899年哈尔滨出现了第一架钢琴和台球桌,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时,哈尔滨有了178部电话,1905-1909年,哈尔滨先后办有八家电影院,中国最早的前几家电影院都在哈尔滨。
现在的马迭尔宾馆到了晚上还举行阳台音乐会,1908年,哈尔滨就有乐队在室外音乐厅演奏,“在夏天,在铁路协会的花园里,每天都有交响乐团在演出。” 1935年,哈尔滨交响乐团成立。第二年,哈尔滨交响管弦乐协会成立,下设哈尔滨交响乐团、哈响喜歌剧团、哈响吹奏乐团、哈响哥萨克合唱团、巴拉莱卡合唱团、轻音乐团、哈尔滨芭蕾舞团。哈尔滨交响管弦乐协会1945年8月解体前,一共举行了近200场交响音乐会。此外,当时哈尔滨还有两只著名的爵士乐队,其中隆斯特列姆爵士乐队在20年代享誉上海滩 。

中央大街除了马迭尔餐厅,还有一家俄罗斯人经营的餐厅也在做阳台音乐会,两三个俄罗斯大美妞在阳台上又唱又跳,这些文化艺术传统和餐饮一样被保留在哈尔滨人的生活之中。

中央大街上还有一家经营高加索菜的百年餐厅,创建于1901年,在中央大街127号的别尔科维奇大楼一侧的塔道斯西餐厅。当年俄罗斯报纸盛赞这家餐厅,不但美味,而且有上乘的美味佳肴,而且按照欧洲一流餐厅的标准装修。各路名流都到塔道斯餐厅用餐,餐厅的留言本被称为“金书”。现在的餐厅保留了众多的老照片和文件。

这三家老俄罗斯风味餐厅原来的经营者都是犹太人,哈尔滨这座城市和犹太人有着不解之缘,哈尔滨一度是犹太人在东亚最大的社区。19世纪东欧不断的反犹太浪潮,迫使300万犹太人逃离俄国和东欧。沙皇尼古拉二世鼓励犹太人移居“满洲天堂”,在哈尔滨犹太人可以不受限制的经商和接受教育。日俄战争期间,哈尔滨成为沙俄军队的补给基地,俄国人涌入开办工厂,大发战争财;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更多的旧贵族、企业家、银行家通过西伯利亚铁路携带资产进入哈尔滨,哈尔滨绝大多数建筑,也是在这个时候兴建的。1929年经济危机,哈尔滨经济也遭受重创,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哈尔滨,犹太人离开哈尔滨,前往上海、天津等地,到1949年,俄国侨民陆续外迁,1950年的犹太以色列建国,哈尔滨犹太社区烟消云散。

在中央大街的最末端就是抗洪纪念塔。这是为纪念“57年特大洪水”,由前苏联设计师巴吉斯·兹耶列夫和哈工大第二代建筑师李光耀共同设计建造的。在抗洪纪念塔附近还有斯大林公园、兆麟公园、铁路主题公园可以游览。景点密集,都有亮点。

原来打算去呼兰看萧红故居,看网上一个半小时的路程,结果遇上大堵车,一个半小时才走一半路程不到,到哈尔滨师范大学附近,于是赶紧掉头回程。所幸,路过太阳岛,在车上看看松花江也是不错的景致。

交通:机场三号线:到中央大街站下。40分钟,20元。中央大街到机场的上车点,就在下车点马路正对面,每小时一班,半点的时候车子到中央大街站。

【1】詹姆斯·L.麦克莱恩 |日本史(1600-2000)
【2】费正清 |剑桥中国史: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徐中约:晚清对外关系
【3】黃鴻釗|19 世紀晚期英俄在西藏的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