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20年12月9日 星期三

哈尔滨游记:中东铁路和日俄战争

去哈尔滨旅游,是被圣索菲亚教堂所吸引。听说教堂门前可以喂鸽子,决定打飞的去喂个鸽子就回家。

圣索菲亚教堂原来是俄军的随军教堂,后被捐赠给了哈尔滨的侨民。圣索菲亚教堂在1923年时第三次重建,由建筑设计师科亚西科夫设计,全部用红砖砌成,共用红砖200万块,耗资18.4万大洋,是目前哈尔滨现存最大的教堂。以索菲亚命名的教堂基本上都是有大型圆穹顶的拜占庭风格的建筑。文革中,教堂的顶部十字架文革中被拉倒了,内部也遭到破坏,被作为哈尔滨第一百货公司的仓库使用。教堂正门顶部的钟楼很特别,有七座不同音调的在俄罗斯铸造的铜钟,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敲打出抑扬顿挫的悦耳钟声,也遗失了。教堂完全被周边兴建的各式建筑所包围遮挡,97年的时候,政府爆破拆除了周边建筑,圣索菲亚教堂一夜之间露出芳姿。

2020年下半年的时候,圣索菲亚教堂由于疫情,没有开放,广场上也不见鸽子。但是,周六、周日晚上6:30-7:30 可以进教堂参加一个小时的音乐会,音乐会免费,需要提前一天在网上通过美团网、大众点评网,搜索“圣索菲亚教堂”音乐会入场券预约。这是由哈尔滨文化旅游集团打造的“金色索菲亚律动哈尔滨”之《中外声乐作品》音乐会。

大包小包拎了一堆红肠、卢布肠、索菲亚火腿、大列巴、俄罗斯糖果和巧克力,前脚到家,老爸后脚就进门了。老爸一辈子跟汽车零件打交道,年轻时经常去哈飞出差,东北三省都跑遍了,这次听说我去哈尔滨玩,我一回家就来看我了。

老爸翻看着我带回家的伴手礼,说:“哈尔滨是老毛子的地方。”

东北是清王朝的发祥地,金朝第一座都城就坐落在哈尔滨阿城,清朝肇祖新觉罗·孟特穆出生在哈尔滨依兰,但是,满清龙兴之地其实在吉林。哈尔滨开埠,还是源于沙俄修建中东铁路。
17世纪,盘踞东北的满族逐渐崛起,取代大明王朝定都北京,居住在故地的满族人也逐渐南迁进入内地,这一时期,俄罗斯则开始东进,开拓西伯利亚,并最终到达了太平洋沿岸。就在大清王朝迁都北京的同一时间,西伯利亚总督哈巴罗夫开始南下至黑龙江沿岸。雅克萨之战后,中国和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也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签下了历史上第一份国际条约,条约划分了中俄东部边界,阻挡了俄罗斯人南进的步伐。

200年后,俄国人再次南下。

1894年,争夺朝鲜控制权的中日甲午战争,大清完败,震惊了西方世界。第二年日清签订的《马关条约》清廷被迫承认朝鲜是独立国家,赔款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等地给日本。在条约签订后数日,俄国领衔法德两国,施压要求日本把辽东本岛归还给了中国;数月后,俄国又介入朝鲜事务;1896年,自称 “破屋裱糊匠”的李鸿章远赴俄罗斯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登基典礼,和俄罗斯秘密谈判,签署了“共同防御”日本的《中俄密约》,至此,俄罗斯取得了梦寐以求的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权利。

在中国东北修建的“中东铁路”,是西伯利亚铁路的一部分。西伯利亚铁路是世界上最长的铁路线,从莫斯科出发,穿过乌拉尔山,经过辽阔的松树林、飞驰在风雪茫茫的西伯利亚平原,绕过美丽的贝加尔湖,抵达太平洋沿岸的不冻港海参崴。俄罗斯从1891年在海参崴由皇储尼古拉亲自奠基动工,经过13年的努力,动用超过14.6亿卢布,到1916年全线通车,跨越8个时区,总长9288公里。

日本历史学家宫崎市定写的《亚洲史概说》认为,西伯利亚交通线使中国和欧洲东部直接相连,这条交通线不受伊斯兰国家的阻扰,西伯利亚交通线的兴盛,使拥有数千年历史的、经由西亚的所谓“丝绸之路”变得无用了。

随着1897年中东铁路紧罗密布的开始勘探,俄国人又取得了从哈尔滨修建中东铁路支线直达旅顺港海军基地的特权,这让日本坐立不安。从外交和军事上,日本开始为战争做准备。

对日本来说,当年“三国干涉还辽”,是屈辱而痛苦的记忆,日本报纸直接使用了中文“卧薪尝胆”这个词。从那以后,日本对于没有得到“列强一致同意”的国际行动小心谨慎。庚子之乱给日本提供了一个机会,赢得各列强的信任,并能与之平起平坐。老佛爷对万国宣战后,各国都无法立刻向中国增派兵力,英国正在打布尔战争,美国忙着对付菲律宾,德国太远,虽然派了最多的军队,其中2000才到北京,战斗已经结束了。能迅速集结兵力的只有沙俄和日本。尽管英国对日本不信任,最后迫不得已还是向日本请求出兵。攻占北京的八国联军中,日军占了将近一半数量。因此,日本受邀参加善后庚子之乱的和平会议,这是日本第一次作为有充分资格的成员参加这类国际会议。【1】《辛丑条约》还使日本获得了在津京地区驻兵的权利,这些驻军后来在1937年发动了卢沟桥事变。

庚子之乱的第二年,英国和日本签订了英日联盟。这条约给了日本一颗定心丸,避免日本重蹈被俄法联手群殴局面。条约规定,“英日两国各自同第三国发生战争时,另一方保持中立”,这条英国避免了直接卷入日本和俄国之间的战争的可能,另一条,“但如果有其他国家势力加入与“第三国”的战争时,则两国共同参战” 则是为避免法国人参战量身定做的。

英日联盟的签订,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欧洲局势。俄国人侵占满洲,打破了欧洲“不稳定均势”【2】英国保持独立,心情复杂地看着法俄盟友和德国及其盟国之间的对抗。德国支持俄国到亚洲发展,减轻其在欧洲的压力;对此,在远东有巨大利益,占中国外贸额将近一半的英国则感到了巨大威胁,英国再三试图同德国结盟阻止俄国人,但是德国不愿得罪俄国,把满洲排除在英德联盟之外。美国秉持传统不介入同盟政策,这时,英国的同盟国只有日本可选了。

和俄国势力介入朝鲜,让日本人跳脚一样,俄国还把触角伸入西藏,在俄国秘密政治使者运作下,达赖喇嘛派遣了大规模的“西藏使团”出访俄国,英国坐不住了,就此問題向俄國提出质询,并声明:“若發生任何可能改变或扰乱西藏現狀的活动,都将是英國政府所不能允許的。”【3】。英国更要阻止日本和俄国达成的任何严重危害英国利益的联盟,需要尽快签订英日同盟。英日谈判签约的时候,日本著名的政界元老伊藤博文,也在同俄国人接触,希望通过“满韩交换”签订日俄同盟。他怀疑英国抛弃“光荣的孤立”政策和日本结盟,是想把日本变成对俄作战的先锋。而日本国内的政治也是复杂,伊藤博文和军方在角力,伊藤要阻止军方支配国家事务,而军方也不想让伊藤重新秉政。日本内阁和英国一样希望加速结盟阻击伊藤博文和俄国人的谈判。

正如,幕府末年学者桥本景岳所预言的,日本需要结盟,一旦英日同盟,必然会爆发俄日战争。随着俄国人取得中东铁路的路权,战争迫在眉睫:1896年,日本把军事预算费用从2400万提高到了7300万日元,第二年,中东铁路开始勘探,日本军事预算更是达到了11000万日元。到1904年,沙俄西伯利亚铁路还剩最后两段就贯通,日本在1月底的内阁会议,“认为只要俄国保持在满洲的影响,日本依然容易受到侵犯;战争无论胜负,都会扩大日本的声望,并使日本跻身强国之列” 。2月8号,日本偷袭旅顺俄国军队,俄日战争爆发。

战争爆发后俄罗斯加紧施工贝加尔环湖段铁路,7月,强行开通了西伯利亚铁路。到1905年,陆地上日本攻占旅顺,56000多名日本丧生,两个月后奉天之战,32万俄和25万日军激战,日军伤亡四分之一。在海上,日本人则全歼了出击的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俄国人正是通过西伯利亚铁路源源不断地把师团投入战斗,在兵力上压倒日本人,不至于彻底惨败。尽管俄国战败,丢掉了中东铁路长春到大连段,俄国人坚持修完了剩余的西伯利亚铁路。40年后,西伯利亚铁路在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对日作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898年6月9日,中东铁路工程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携带家眷,乘“布拉戈维申斯克”号轮船沿松花江抵达哈尔滨,这一天被称为修建中东铁路的纪念日也是哈尔滨的“诞生日”。此后20年间,外籍侨民多达20多万,远超过中国居民人数。
俄罗斯建筑师仿照莫斯科的城市规划,绘制了哈尔滨蓝图,和中国传统城市“井”字型格局不一样,哈尔滨以尼古拉教堂为中心,街道向四面放射状延伸。俄国人修筑江堤,改造城市排水,兴建教堂、学校和商店,大批的俄罗斯建筑师来到哈尔滨,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流派,这里都可以看到,现在的哈尔滨的中央大街被称为建筑博物馆。

折中主义建筑 eclecticism architecture                      哈尔滨最大的巴洛克风格建筑,日本人的松浦洋行




(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秋林道里斯分行)                                                                                                                                                                                                                            新运动主义风格,马迭尔宾馆


位于俄罗斯人规划的哈尔滨市中心的圣·尼古拉教堂,也是俄罗斯人在哈尔滨修建的第一座建筑。1897年,沙皇尼古拉二世在圣彼得堡宣布为哈尔滨东正教堂举行设计竞赛,最终俄国著名建筑师鲍达雷夫斯基的设计获得首肯,并由著名工程师雷特维夫主持修建。著名画家古尔希奇文克则完成了圣母像及教堂内部壁画。教堂内部的圣物、圣像及大钟都是从莫斯科运来的。俄国人对经营哈尔滨的用心,可见一斑。很可惜,这座教堂在文革期间被红卫兵拆毁。

最显示一个政府城市建设的用心是基础设施了。1924年的时候,俄国工程师特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在中国大街铺上了花岗岩雕凿状如俄罗斯面包的方石,传说当时一块方石的价格就值一块银元。这石头路再走200年也是没有问题。经常看政府自吹自擂说,经过整治如何焕然一新,如何好看,树上叮叮挂挂的廉价彩灯,还有完全不走心的油漆,和这坚硬的面包石一比,就不知道被甩到哪里去了。

现在的中央大街,充斥着拙劣的模仿,很多老建筑只剩外壳,还有的干脆被翻建成了高楼,很难再拍到老图片中精致的街景和天际轮廓线。整条街都在出售低档商品,橱窗里堆着哈尔滨红肠,到处都是秋林道里斯,随意做落地玻璃窗破坏了建筑的韵律,更不要说又大又丑,怎么都躲不掉的巨型招牌。

只有走进老房子里,才能感受到哈尔滨曾经的优雅。中央大街保存最好的建筑和最完美体现老哈尔滨风情的房子就要数马迭尔餐厅。

中央大街上有三家出名的老字号俄罗斯餐厅,分别是门对门的马迭尔餐厅和华梅餐厅,以及不远处的塔道斯西餐厅。我选择华梅餐厅一试。

嫩煎大马哈鱼、罐焖羊肉、酸黄瓜以及红菜汤,很快被端了出来,点单时,服务员漏了面包片,我估摸着吃不完,也就算了。我只在北京莫斯科餐厅吃过俄罗斯菜,两者相比,花梅餐厅的俄罗斯菜,中规中矩,不过,127块钱的价格很亲民,分量足,吃到撑,摆盘是70年代国营商店风,餐垫是一张介绍华梅餐品的一张纸。

餐纸上介绍说,一楼为现代派欧洲园林式酒吧风格;二楼为前苏联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风格;三楼为俄罗斯现代派风格,我怎么看这一楼都是香港70年代茶餐厅装修风格,和这盘子以及餐垫倒是很相配。服务员没有上餐巾纸,后面一桌的顾客颇有微词,我说,老国营饭店就这样了吧。这句话把服务员说得笑了起来,随后给我们这一排桌子都上了餐巾纸。服务员还是很热情周到的,就是浓浓的国营商店风,感觉时光穿越了。哈尔滨人是极力推荐这家餐厅,估计是餐厅被改造的很本地化的门面,以及内部的仿欧式装修,符合东北人的胃口,甩开胳膊吃,没顾虑。

华梅的面包也很火,大列巴很快就会卖完。周日早上一早就有人排队,也说不清是本地人排队呢,还是外地人看着队伍长凑热闹。早上十点半开始售卖大列巴,开卖的时候,队伍已经望不到头了。我只能去买不用排队的果铺面包,一共三种规格,一盒、一块和小块。我买了两种,尝了一下,发现其实口味一样,大小不同而已。口味实在是一般,面包松软奶味足略甜,比北海道切片面包口感差远了。但是,在那个年代,应该是非常美味的食品吧。这次只有一次机会吃正餐,餐厅要中午11点开门。我是下午一点的飞机,完全没时间吃。好在,两外两家餐厅为我拍照提供了便利。
华梅餐厅以面包大列巴文明,马迭尔餐厅以冰棒著称。如论多冷,手持一根马迭尔冰棍也是哈尔滨一景。
马迭尔宾馆始建于1906年,“集餐饮、娱乐、住宿于一体,正如《哈尔滨指南》1931年俄文版广告中所述"马迭尔旅馆拥有最豪华的舞厅及餐厅,最现代、最舒适的客房"。” 1946年开始就是中共招待场所,很多名人,包括宋庆龄、斯诺、梅兰芳、茅盾、郭沫若等都入住过这家酒店,所以大抵上保持了原貌。一楼是咖啡厅兼博物馆,二楼是早上自助餐厅。从吧台绕过去,后面是马迭尔西餐厅。
马迭尔宾馆老板犹太人约瑟·开斯普,是一名士兵,退役后,约瑟·开斯普留在哈尔滨,修理钟表,经营珠宝,逐渐成为远东最大的珠宝商,开设了这家哈尔滨最豪华的宾馆。约瑟·开斯普是当时的哈尔滨首富,马迭尔的财富引起了日本人的觊觎,日本人指使策划的绑架其子并撕票的案件,是当地震惊世界的四大绑架案。儿子死后,开普斯黯然离开哈尔滨,第二年病死的巴黎。
那段岁月刀光剑影,也香衣魅影,醉生梦死。马迭尔宾馆一楼有巨大的舞池,还有一个200平方的剧场,还邀请俄罗斯著名的芭蕾舞演员进行表演,还经常举办选美活动。当年哈尔滨的生活非常时髦,号称“东方小巴黎”,1899年哈尔滨出现了第一架钢琴和台球桌,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时,哈尔滨有了178部电话,1905-1909年,哈尔滨先后办有八家电影院,中国最早的前几家电影院都在哈尔滨。
现在的马迭尔宾馆到了晚上还举行阳台音乐会,1908年,哈尔滨就有乐队在室外音乐厅演奏,“在夏天,在铁路协会的花园里,每天都有交响乐团在演出。” 1935年,哈尔滨交响乐团成立。第二年,哈尔滨交响管弦乐协会成立,下设哈尔滨交响乐团、哈响喜歌剧团、哈响吹奏乐团、哈响哥萨克合唱团、巴拉莱卡合唱团、轻音乐团、哈尔滨芭蕾舞团。哈尔滨交响管弦乐协会1945年8月解体前,一共举行了近200场交响音乐会。此外,当时哈尔滨还有两只著名的爵士乐队,其中隆斯特列姆爵士乐队在20年代享誉上海滩 。

中央大街除了马迭尔餐厅,还有一家俄罗斯人经营的餐厅也在做阳台音乐会,两三个俄罗斯大美妞在阳台上又唱又跳,这些文化艺术传统和餐饮一样被保留在哈尔滨人的生活之中。

中央大街上还有一家经营高加索菜的百年餐厅,创建于1901年,在中央大街127号的别尔科维奇大楼一侧的塔道斯西餐厅。当年俄罗斯报纸盛赞这家餐厅,不但美味,而且有上乘的美味佳肴,而且按照欧洲一流餐厅的标准装修。各路名流都到塔道斯餐厅用餐,餐厅的留言本被称为“金书”。现在的餐厅保留了众多的老照片和文件。

这三家老俄罗斯风味餐厅原来的经营者都是犹太人,哈尔滨这座城市和犹太人有着不解之缘,哈尔滨一度是犹太人在东亚最大的社区。19世纪东欧不断的反犹太浪潮,迫使300万犹太人逃离俄国和东欧。沙皇尼古拉二世鼓励犹太人移居“满洲天堂”,在哈尔滨犹太人可以不受限制的经商和接受教育。日俄战争期间,哈尔滨成为沙俄军队的补给基地,俄国人涌入开办工厂,大发战争财;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更多的旧贵族、企业家、银行家通过西伯利亚铁路携带资产进入哈尔滨,哈尔滨绝大多数建筑,也是在这个时候兴建的。1929年经济危机,哈尔滨经济也遭受重创,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哈尔滨,犹太人离开哈尔滨,前往上海、天津等地,到1949年,俄国侨民陆续外迁,1950年的犹太以色列建国,哈尔滨犹太社区烟消云散。

在中央大街的最末端就是抗洪纪念塔。这是为纪念“57年特大洪水”,由前苏联设计师巴吉斯·兹耶列夫和哈工大第二代建筑师李光耀共同设计建造的。在抗洪纪念塔附近还有斯大林公园、兆麟公园、铁路主题公园可以游览。景点密集,都有亮点。

原来打算去呼兰看萧红故居,看网上一个半小时的路程,结果遇上大堵车,一个半小时才走一半路程不到,到哈尔滨师范大学附近,于是赶紧掉头回程。所幸,路过太阳岛,在车上看看松花江也是不错的景致。

交通:机场三号线:到中央大街站下。40分钟,20元。中央大街到机场的上车点,就在下车点马路正对面,每小时一班,半点的时候车子到中央大街站。

【1】詹姆斯·L.麦克莱恩 |日本史(1600-2000)
【2】费正清 |剑桥中国史: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徐中约:晚清对外关系
【3】黃鴻釗|19 世紀晚期英俄在西藏的爭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