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顯示具有 西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西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11月27日 星期五

一個南方土著眼中的山西美食

去山西是奔着文化去的,结果,首先被征服的是胃。

我从小在南方生活长大,离不开大米,最不喜面食。今年在兰州、青海地区的旅行,终于爱上了面。山西的朋友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的面更多,每天带你吃三种,一周不會重样的,你要吃个大概,至少来住一个月吧。

我就依照自己的口味,从吃过的几样点心、面食和山西菜里,给大家推荐一些山西美食吧。

太原: 清和园的头脑

对于太原名小吃“头脑”,评价两极分化,和螺蛳粉以及臭豆腐一个当量的:爱的人赞不绝口,不爱的深恶痛绝。正好两位太原朋友,一位极爱,一位嗤之以鼻,两人讨论了一下,最后决定,不管好吃与否,带我品尝一下。

第二天一大早,朋友的司机开车带我去吃早点。我对“头脑”一无所知,司机帮我点了一份“头脑”套餐,一壶黄酒、一笼羊肉烧卖、一碟腌韭菜外加一碗头脑,据说,这就是头脑最正宗的吃法。我看如此海碗的量,觉得自己吃不完,忙招呼再拿一个碗,两人分食。一口下去,觉得美味无比,羊肉鲜嫩爽滑。略微有点膻腥,喝一口黄酒正中和了味道,转眼,我自己这半碗下肚了。司机直愣愣地看着我吃的这么香,始终没动他那半碗,看来是真不爱吃。我有点尴尬地说,这半碗,我也吃了吧。

吃完,一身的热汗淋漓,胃里暖洋洋的,到山西这几天的积食不消化的种种不适一扫而空。真不愧是一代名医发明的药膳食品:一碗面糊,内有三大块嫩滑、煨的入口即化的羊腰窝肉、一块脆脆的藕片和一小条山药。因不喜腌制的韭菜,我一口没尝,事后朋友说,那腌韭菜每根3.3厘米长,是这道菜的引子。于是我就惦记着配韭菜再吃一次头脑;二则,这次吃的太快,猪八戒吃人参果,说不清啥滋味,也想再吃一次。在太原的最后一天,自己一个人又溜到清和园,就着韭菜尝了一次“头脑”。这次习惯了头脑中的黄酒味,更觉鲜美,若不习惯喝早酒,就韭菜也是可以去膻腥。

头脑是一种古老的食品,相传为太原著名文人傅山所创。话说明朝亡国以后,一代名医傅山隐居山林,创制了“八珍汤”侍奉其母养生。后来他把做法传授给一家饭馆做,改饭店名为“清和元”,“八珍汤”易名为“头脑”,意喻去吃清朝和元朝统治者的头脑。我觉得是附会吧,在明代小说《水浒》《金梅瓶》里早就有关于“头脑”、“八珍汤”和“赶头脑”的记载。不过,金瓶梅书里的头脑和太原的做法不一样,是一碗“肉圆子馄饨鸡蛋头脑汤”。而“赶头脑” 则是赶头脑酒的简称。头脑酒流行于湖北一带,是一种用酒和肉一起煮的食品。现在武汉一带仍有喝早酒的习惯。相同的是,太原人“赶头脑”,也是要一大早6:30就去店里吃头锅的头脑。

配着“头脑”的羊肉烧卖,我就不推荐太原的了。北方的烧卖比南京烧麦个头大,全肉的,外观捏着花绉子,更好看。南京的烧麦,馅以米为主,肉是点缀,烧麦是主食的一种。

南京小烧卖论笼屉卖,一笼四个,一口一个。大烧麦论个卖,我一般早饭只吃一个大烧卖,北方大烧麦一上来就是一笼8个,我震惊了:这足够一天的饭量了。

今年西北和东北先后吃了三家不同的羊肉烧卖,沈阳马家羊肉烧卖、太原清和园羊肉烧卖、大同龙聚翔烧卖馆的烧卖。跟北方所有包子一样,馅不够紧实,松散有颗粒不够爽口,另外蘸醋蘸辣椒都挡不住膻腥味,远不如北方的饺子好吃。相比之下,沈阳马家烧卖好像还略胜一筹。
烧卖无疑也是一种古老的食品,百度说烧麦起源于大同,是从明朝代王府御膳房里开始的烧麦的制作,此后成为大同名小吃。又查了一下,关于烧卖最早的记录,元末明初就有,高丽出版的学习汉语的书籍《朴通事》,记载着元大都有烧麦售卖,按照记载,其实北方的烧卖才是正宗。沈阳马家烧卖也有200年多历史了,始创于清朝嘉庆元年(1796年)我偏向于马家烧卖,主要是其选料考究,除了入口略微膻腥,稍稍适应后便能尝到羊肉鲜香。

山西烧麦里,大同凤临阁的烧卖最有名,这次没吃到。兴致勃勃地开车去,发现黑漆漆一片,已经因为疫情关门了。凤临阁的烧卖因为慈禧的提点而声名远播。这还要从1900年庚子之乱说起,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慌不迭的逃出北京城。八国联军是从海上登陆从天津一路打过来的,东、南、西、北,太后和皇帝逃到哪里是好呢?

满清老家在东北,但是黑山白水回不去了,俄国人数万士兵已经占据东北,而且马上就要天寒地冻的了;北面也不能走得太远,俄国人还进驻了库伦(今外蒙古乌兰巴托)和新疆伊犁地区,西北也是贫瘠;南方避难各方面条件都好,但是,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等各位封疆大吏和各国签订了条约东南互保,“坐拥东南,死不奉诏”。这一片地区的各位首脑让老佛爷丢尽了脸,肯定不能去避难,而且东南沿海长江流域早已是英国人的势力范围了。

山西是避难最佳选择地。一来,山西历来少战乱,晋商富甲天下,有人接应,平遥的镖局还一路把银子送到了西安;二来,山西巡抚真是自家人,就是被李鸿章痛斥误国的毓贤。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毓贤息息相关。这位主政山东时,认为义和团“民心可用”,对其招安,使其“合法化”,拳民打出了“扶清灭洋”的旗号【1】,迫于各国压力,这位被弹劾调任山西,又把义和团带到了山西。1900年7月,在毓贤的监督下,44名来太原寻求庇护的外国人,包括儿童,被处死。义和团还”络绎不绝地进入内蒙“,这一年的夏天,总计有231名外国人遇难,3/4在山西和内蒙,【2】超过180人。山西洋人则没一个漏网,以至于后面清廷想谈判都找不到人谈。毓贤被列入最初要求被处死的12人战犯名单,写进《辛丑条约》里,最后,也是第一个被即行正法处死官员。

八月初六,也就是1900年的8月30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驻跸大同,前后待了四日。凤临阁精心制作了九笼“百花烧麦”,用鸡、鸭、鱼、牛、羊、猪等9种肉馅,制成牡丹、芍药、秋菊等9种花形,敬膳给太后,慈禧估计是饿坏了,食后题字“凤临烧麦”,从此凤临阁烧麦有了“天下第一笼”的美誉。

之后,慈禧从大同行至太原,走了整整一周时间。没到太原就发布上谕,要“痛加剿灭”罪魁祸首的义和团。慈禧和光绪皇帝在太原小住了大半个月,在从太原出发至西安之前,慈禧以义和团祸首之罪,把毓贤革职了。


平 遥 牛 肉

接着说慈禧,自打到了太原,慈禧和光绪的生活算是彻底改善了。从太原去西安途经平遥,当地进献了108道美食,慈禧唯独对一样菜一吃再吃,点头不已,还被列入了贡品,就是我推荐的第二道美食,平遥牛肉。

吃完一筷子平遥牛肉,我说,这不就是白水煮牛肉么。平遥的朋友想想,点头称是。我说,这味道、外观和南京七家湾牛肉一模一样。

南京七家湾牛肉非常出名,正宗的七家湾牛肉指的是“熏牛肉”。外来的人点干切牛肉,我们本地人都吃熏牛肉。南京好多家挂着七家湾牛肉锅贴的店,只要进去看有没有熏牛肉,就知道正宗不正宗。我特意打听过制法,说是简单,就是白水煮牛肉,但是腌的讲究,煮的火候更是见功力了。牛肉绵软鲜香,入口即化。

全国到处旅行,第一次吃到和南京一模一样的牛肉,一口就认出。终于知道这是一种古老的牛肉做法。看百度说,平遥牛肉的卤煮工艺是在明代得到改进的。作为大明都城,又一直是回民集聚区,这两种牛肉之间一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七家湾牛肉在民国时进入鼎盛时期,数得上名号的就有“马顺记”、“李荣兴”、“茂记”、“马玉发”、“沈源盛”、“王盛记”、“马宏兴”、“李隆兴”、“奎记”、“汤学记”、“蔡天兴”、“沙永兴”、“金士麟”、“宛全记”、“陈怀记” 这许多宰牛作坊。锅贴店、扁食店、熏牛肉店更是多如牛毛。记得小时候,我从外婆家刚刚搬到七家湾,非常不习惯空气里的牛羊肉味道,家附近,短短200米不到的一条街就有三家锅贴店,都有熏牛肉售卖。

相比之下,平遥牛肉讲究,用料讲究,刀工讲究。切的薄薄一大片,每片大小差不多,牛筋、边角肉都不要。七家湾的牛肉比较平民化,不会帮你切的薄如纸片,大小厚薄很随意,原料也不是特别讲究,都可做成熏牛肉。若像平遥那天饭桌上一盘熏牛肉,不知道要浪费多少边角料牛肉。

除了牛肉,这次在山西吃了两次鸡,一次大同的炖鸡,一次是洪洞的白斩鸡,都吃到了小时候鸡的味道。一直以来,都以为是现在的鸡不好吃,因为人工饲养的,肉不够紧实,也没有香味。在山西吃了两次,发现这里鸡好吃的奥秘了:食材充分腌制风干然后再炖烧,自然嫩滑、紧致,口味鲜美。山西做菜仍然保留了古法,不怕费事,但是,也造成晋菜太咸,这两道鸡也是,但是太好吃,无奈只有多喝水。

还有一道菜,是当地极力推荐的“香煎带鱼”,吃了两次,鱼肉松散淡而无味,鱼腥味极重。跟浙江的香煎带鱼差了十万八千里远。在北方还是吃牛羊肉靠谱,一路上炖羊蝎子、涮羊肉、烤羊腿都美味。

莜面栲栳栳


大家一直说油面油面,以为是加了油的面,吃了两天,才发现原来是莜麦做的面。有次去西安,被朋友拉到田头看燕麦小麦,我脱口而出“这么多狗尾巴草”,于是就被嘲笑了一番,这次,在饭桌上,终于对五谷有了至深体验。

吃过一次莜面栲栳栳后,后面朋友再问我想点啥主食,我都是栲栳栳。栲栳栳可以配不同的蘸汁,羊肉蘑菇汤、番茄酸辣口,有面和汤分开的、蘸着吃的、有混在一起的。我爱不沾酱,吃原味的栲栳栳,也是咬劲十足,弹弹QQ,唇齿麦香,美味无比。朋友介绍,这东西吃了抗饿。当地人说,“四十里莜面,三十里糕,二十里荞麦面饿断腰。” 对我这样的减肥的人来说,吃个半份,满满的饱腹感,幸福得飘飘欲仙,吃毒品一样。回去查了一下,莜麦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在五种谷物中最高,难怪抵饱。

据说,康熙皇帝到了五台山也爱吃这个。栲栳栳的历史更悠久了。唐朝时李渊起兵用这个食物犒劳三军,山西方言尤喜叠音,山沟沟、土狗狗,泪蛋蛋,吃的有面糊糊,撮鱼鱼、面人人、有种磨牙棒一样的死面烧饼叫“耐咬咬”,据说山西话是汉语的活化石,叠音是古汉语的特点,犒劳就变成栲栳栳了。“栲栲栳”名字的来源还有一种说法,“栲栲”是一种古老的装食物的器皿,用竹篾或柳条编制成的一种上下粗细一致的圆框,唐代诗人卢延让的古诗《樊川寒食》提到过:
寒食权豪尽出行,一川如画雨初晴。 
谁家络络游春盛,担入花间轧轧声。 
鞍马和花总是尘,歌声处处有佳人。 
五陵年少粗于事,栲栳量金买断春。
用这种装莜面的器皿指代食物,再加上山西人讲话时爱加的叠音,就成“栲栲栳”了

黄米糕和浑源凉粉


还有一样吃了念念不忘的山西小吃是黄米糕,这也是极其抵饱的食品。黄米糕由黄糯米做成,软糯绵香,麦香浓郁。西安有位记者朋友介绍说,黄糯米也叫九谷米,也叫粟,是起源于中国的古老作物。《淮南子·诠言》就提到这个作物:“量粟而春,数米而炊,可以治家,而不可以治国”。粟,也是“黄粱一梦”里的“黄粱”,屈原的《楚辞·招魂》:“稻粢穱麦,挐黄粱些。” 选新的早熟的麦子,糅以黄粱,这样更加香滑。【3】
九谷米,有软有硬,软的黄糯米做黄米糕,硬的黄小米通常熬粥,就是我们常见的香喷喷的黄米粥。“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山西粮食种类太多了,除了谷子,还有玉米、高粱、黄豆、莜麦、荞麦、七大类,120多种,更别提这些杂粮做的各种花样食品了,据说有280种之多。有山西作家说他小时候,光是土豆一种材料,母亲就能做出一桌子菜来。
浑源凉粉的制作的材料就是土豆粉,是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方人的粉,大多绿豆做的,所谓凉粉,就是夏天消夏食品,在四川,凉粉有时做成甜品。对于我们这些南方人来说,看山西人在天寒地冻的时候吃凉粉是个谜之存在。朋友把凉粉当正餐之间点心吃,每天都要吃,我在连续吃了两顿粉,实在受不了了,大呼不能吃了,吃得手凉脚凉浑身冰冷,实在太冷了。
撇开太冷和太咸。山西的凉粉里加豆干、兰花豆,红红一片辣椒只香不辣,混着酸溜溜的醋,撒上香菜,确实爽口。

山 西 陈 醋

最后,隆重推荐山西的醋。

一位土生土长平遥的朋友说,醋和黄酒没啥区别。煮熟糯米加水加酒糟放三天就是米酒,继续放就是甜酒,放三月就是醋。密封起来,放一年就是黄酒,放两年就是加饭酒,放十几年就是女人红。平遥大户人家都囤黄酒囤醋,越放越值钱。当地的“长升源”黄酒,是慈禧太后在平遥喝完酒,钦赐题名的。

除了作为调料蘸酱,朋友们说醋要这样品:小碗一字排开,按照度数喝。至今,我也没搞明白这度数是酒精度还是酸度。
说到山西的古风,还有一处是饭桌上的食器格局。初到山西,第一顿饭,把桌上的自己面前的碟子当成了“吐碟”,而山西朋友不断把菜放到碟子里,尴尬了。席间一位南方的朋友也是一脸委屈,说这碟子应该放骨头的么。我说,别急,等我回去好好查查碗碟的历史,说不定有典故。翻书一查,果然是盘碟放菜,碗吃饭喝汤。这种风俗从宋朝开始直到清末都是如此。碗很早就出现了,在古代碗只用来喝水、喝酒、喝茶,不用来吃饭喝汤吃菜。盘子可大可小可深可浅,吃饭喝汤也全是盘。

五千年中国看山西,吃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1】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2】柯文|历史三调
【3】崔富章,李大明|楚辞集校集释下


2020年8月12日 星期三

瞿昙寺游记

在青海旅行,无外乎追着西北荒凉雄浑的自然风光,以及散布在草原、崇山峻岭间的佛教寺院,还有上至北魏下至明清、一脉相承完整的壁画艺术而去。我爱探访寺院,尤爱日本的寺院,像西芳寺的苔藓、龙安寺的枯山水,静静坐着一日,便是一次照观内心的修行。

青海最出名的寺院是塔尔寺,但在文革中被破坏的厉害,如今景点被商业化,对我这种怀幽探古远多过烧香拜佛的人来说,塔尔寺之行也就只能是到此一游。至于其他的名寺,比如四大名寺之首,最古老的夏琼寺,更是在文革中破坏殆尽,大部分建筑都是新修。人世间沧海桑田变换,历史上杀佛毁寺也不在少数,新建也未为不可。过去,高僧发愿兴建一寺,至少也得耗费一生之力,有的累计好几代人努力,终得一美轮美奂、极乐净土一般的大寺。如今,只需一声令下,脑袋一拍,就有一寺。但凡建设,恨不得每天都要盖一个18层楼的速度,处处透着急功近利,表面堂皇,下水道都懒的顾,更哪顾得上厚积薄发骨子里的美?若论追古溯远历史文化之旅,青海寺院首推瞿昙寺。

建筑之美

瞿昙寺是目前西北地区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明代故宫式建筑群,寺院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四位皇帝,历时36年修建完成。布局严谨,气势恢弘。

尤其是寺院最后一间隆国殿,坐落在二米多高的须弥座台基之上,威严壮丽,采用中国古建筑形制中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样式,仿照明故宫奉天殿(太和殿前身)修建而成。这也是瞿昙寺“小故宫”称号的由来。说起来,北京故宫也是命运多舛,曾多次遭焚毁,嘉靖年间烧了,万历年间又烧了一次,李自成放了一把火又烧了一次,要不是有人拦着,1949年后也要拆得连地下金砖都不剩。现在的太和殿,修建于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修建时,大殿两侧的抄手斜廊被拆除,改成了防火墙,其余的回廊因为防火,都改成独立的暖阁,而瞿昙寺隆国殿早于太和殿,修建于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更保留着原汁原味明故宫的奉天殿两侧抄手斜廊样式,瞿昙寺国隆殿前两侧分别有大钟楼和大鼓楼,对应故宫太和殿前两侧的文楼和武楼的布局意向。堪称故宫“活化石”。

抄手斜廊的建筑,更是唐宋盛行的样式,这个斜廊把大殿主体建筑和各处建筑相连,缺点是一旦失火,火烧连营,为了主殿的防火需求,后来就逐渐废弃了,瞿昙寺的抄手斜廊是中国目前唯一的实物留存。值得一提的是,整个寺院中院回廊和后院斜廊、抄手斜廊、隆国殿联成一体,中间缀以大小钟鼓楼,东西配殿,坐落参差,当地俗称“七十二间走水厅”,这样的完整回廊也只有在敦煌壁画所绘的极乐世界中一见了。回廊的墙壁上绘有全本的佛本生连环故事画,有声有色,恍若仙境。

回廊的大钟楼内有一口宣德二年铸的青铜大钟,高2米、口径1.4米,重逾一吨,钟声悠扬,据说可远飘到三十里外的巴燕镇,当地有谚语:“角仓的钟响,巴燕的马惊!”。当地藏民可入钟楼,摸钟祈福。我因缘巧合,和藏民一同入内,得窥内貌,并俯览全寺。

驻足钟楼,登高望远,远山蜿蜒迤逦。檐角风铃清脆悠扬,空中飞燕盘旋呢喃,隆国殿重檐庑殿式屋顶完整呈现在眼前,心中顿起苍凉悲壮之感。

当地传说,隆国殿的修建还有明历史上一宗悬案相关,大明朝到了第五个皇帝明宣帝朱瞻基,他认为山河巩固在德不在险,大赦天下,实行仁政,开创了“仁宣之治” 。宣德二年的时候,朱瞻基绘制了《松荫莲蒲图》送给了涉及谋反的皇叔朱高燧,莲蒲入药能“宽心”,松荫意喻隐居生活,宣宗安抚其叔“放心”“退隐山林”。这画至今仍收藏在故宫博物院,赵王朱高燧这一支也算是善终,延续了14代,一直到大明王朝烟消云散。也正是这一年,宣宗下旨修建了隆国殿。宣宗仁治,时年40多岁隐居西北的建文帝朱允文现身,两下和解,建造一座金銮殿给先帝,也算是补偿尽孝。更有人附会出寺院建筑排列呈现风火家人卦,属家人和睦,和合之象。

当地人言之凿凿,古代建筑讲究等级,若没有皇室在此,怎么可能为寺院建如此高规格的金銮殿?一旦笃信,满眼就会是证据,看当地人充满自豪、证据确凿的论证,我就当听传说,笑而不答。这些传说,之于当地人,差不多就是“四大发明”之于受大陆教育的人,大概普罗大众的民族自豪感也就是这么来的,我也就大哥不笑二哥了。

看看历史,其实,皇家有在各地寺院道观名山大川等处修建故宫金銮殿的癖好,宣宗的爷爷永乐帝就在武当修了一个太和宫金顶。武当的玉虚宫几乎完全按皇家宫殿建筑“三朝五门”的模式建造。
明朝为什么会在西部边陲,不惜重金,建造这样的寺院?1370年,明朝军队攻占甘肃,切断了蒙古和青藏的联系,大明在青藏地区招安,大规模册封,名义上继承了元朝对青藏的管理。明朝“自古以来”始终未在青藏驻扎一兵一卒,也未设置一官一职。1372年,明朝册封西藏帕竹王朝第二代第悉(国王)释迦坚赞为“灌顶国师”。1373年,阿里地区的古格王朝派人到明朝“朝贡”,朱元璋就册封古格为俄力思军民元帅府,他说:“朕君天下,凡四方慕义来归者,皆待之以礼,授之以官。” 也在这一年,雄心勃勃的瞿昙寺住持三罗喇嘛也进京要求皇帝护持。

自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护持,并御赐的“瞿昙寺”匾额,到永乐年间兴修宝光殿,经皇家多年加持赏赐扩建,封地划林,到派兵护卫,封大国师,瞿昙寺成为明朝时安多地区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由三罗喇嘛为代表的“卓仓”(梅氏)家族世代承袭。

藏语称瞿昙寺“卓仓拉康果丹代”,又称“卓仓多杰羌”,意为“卓仓持金刚佛寺”,是可以世代承袭的噶玛噶举派寺院,15世纪后,随着格鲁教派的兴起,周边塔尔寺、隆务寺等黄教寺院涌现,瞿昙寺也不得不改宗格鲁派,形成了自己的转世活佛体系。整个寺院都是汉地风格,只有寺院内四座镇煞的如意白塔是最明显的藏式风格建筑。白塔曾毁于地震,重修于民国年间。

瞿昙寺回廊中紧挨着小钟楼的护法殿里还有一个显眼的藏传佛教留存,藏传佛教装饰的小门上方,绘有瞿昙寺著名的藏品三张皮,一张狮皮,一张虎皮,一张人皮。这三张皮俱在文革中被毁。

瞿昙寺繁华了300多年,从清代开始衰落,雍正元年,瞿昙寺卷入青海蒙古贵族发动的叛乱,年羹尧平乱后,寺主被捕入狱,瞿昙寺从此更是一蹶不振。格鲁派日渐兴盛,创始人宗嘎巴出生地塔尔寺崛起,瞿昙寺的光芒逐渐淹没在历史浩渺的尘埃中。

1958年宗教制度民主改革,瞿昙寺成为青海得以保留的11座佛教寺院之一。1966年文革,瞿昙寺被改建成粮仓,建筑和壁画得以保存。
壁画之美
在苍凉的西北群山之间的瞿昙寺,同样还有西北最值得一看艺术瑰宝:壁画。 除了一些小佛堂的清代壁画,瞿昙寺大部分壁画绘于明代,为明代宫廷画师所绘,经历600多年,色彩鲜艳,栩栩如生。同在西北地区的敦煌壁画,始于东晋十六国时期,止于元代,而瞿昙寺壁画属于明早期作品,在西北地区看壁画,前有敦煌,后有瞿昙寺。两者一脉相承,构成中国完成的绘画体系。 壁画遍布建筑各处墙壁,甚至在宝光殿梁脊的隐蔽处都绘有色彩艳丽,考究的旋花图案。
隆国殿后几幅巨型壁画,尤其雄伟壮丽,精美绝伦,绘制的本尊高达5米,采用“堆金沥粉” 的技艺,虽被香火熏灼,至今仍金碧辉煌,流光溢彩,完全没有脱落。堪比北京石景山法海寺的明代壁画。
“堆金沥粉”,这项绘画技法最早见于商代、两汉时期,到大唐两宋时期多应用于菩萨像和各种宫廷建筑,敦煌壁画中多见。

隆国殿左右两侧壁画被巨幅布幔遮挡,据说所绘内容为藏传佛教密宗内容,不示外人。我猜应该是欢喜佛画像,一般游客是难得一见了。瞿昙寺院壁画对于14-16世纪的藏传佛教起着标的作用。
瞿昙寺壁画渊源示意图(来自故宫《瞿昙寺项目工作组考察报告》

石雕之美


瞿昙寺石雕数量繁多,都为赏赐给寺院的皇家用品,雕刻细腻,精美绝伦。目前都收藏在各个殿中,多是佛台莲花座、各种法器、钟鼓的底座,御碑的须弥座等,都是“石托盘”。石座的石头来自河南,不辞辛苦水陆转运青海,然后安装,几百年来就在这个位置上,从未有变化。至于石座之上的各种金属法器都被毁,大跃进时炼钢铁去了。

石雕代表作“象背云鼓”,一头萌萌的小象跪伏在莲花座上,憨态可鞠,身上装饰璎珞,回首象鼻卷着一朵莲花,十分精美繁复。尤其象耳朵,雕刻细腻,可见血管。象背上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云纹装饰的鼓座,上还有一面真鼓。看到云纹,仿佛听到“云中鼓声如雷”,真让人向往。

形 制 之 美

瞿昙寺依照中轴线,依次分布前院:山门、左右碑亭;中院:金刚殿、左右小钟鼓楼,左右配殿,瞿昙殿,宝光殿;后院,大钟鼓楼、隆国殿。作为西北地区皇家兴建的较早的佛教寺院,瞿昙寺保持了汉地佛寺的“伽蓝七堂”的完整格局,中院的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钟鼓二楼、和东西配殿可视作迦蓝七堂制式。

作为皇家寺院,瞿昙寺的选址也是极其讲究。瞿昙寺遗存的明洪熙帝元年(1425年)御制碑文写了寺院考察选址的过程。“命官相土,审位面势”,就是皇帝钦命官员,远赴当地,选择庙址,审定方位和朝向。瞿昙寺中轴线背靠罗汉山,山势需浑圆端正,面临瞿昙河,中轴线直指对面的凤凰山,左右两侧各有一座山峰需对称护佑,这就是传说中的风水宝地---“将军坐帐”。

整个寺院还被城墙所环绕,最鼎盛时分为内外两城,僧侣住内城,居民做外城,城墙在文革期间被毁,如今内城只剩门前一侧的一个土堆。寺院侧的内城墙被炸毁后,铺上水泥,修建了粮站的晒谷场,这也导致地下水无法蒸发,只能向寺院渗透,雨天雨水也朝着寺院 淌,导致寺院西侧地基下沉,梁架倾斜,立柱腐朽。

除了围绕古寺的城墙被毁,瞿昙寺完整保持了旧时寺院的风貌,我看着庙前的两根旗杆,忍俊不止。《西游记》中,孙悟空被二郎神追打,摇身变做土地庙,尾巴没处可放,正好庙后立起做了旗杆。可是,寺院应该是庙前是两根旗杆,一下子露出马脚。

瞿昙寺所在的乐都区正在加快开发瞿昙寺,配套生态规划、商业设施、景区建设如火如荼,左建一个广场,又加一个花坛的,前门修路,后门停车场之类的,堪比孙猴子变土地庙,还会兴建一个博物馆,把目前在庙内的文物都请进去,乐都区文化旅游体育局相关部门也在申请4A景区,以后,恐怕再也无法如此亲近文物,当地更难免商业化恶俗恶趣味,要玩趁早!

交通:1)自驾:自行导航
2)打车:机场出来直接打车比较近。或者高铁做到乐都打车。
3)公共交通:西宁高铁站坐到乐都的班车,12元车票;上车后告知司机去瞿昙乡,司机会在长途车停靠点让你下车。目前交通中断,没有去瞿昙寺的班车,停靠点有拼车,直接到瞿昙寺,每人25元,拼满四人就走。